如果真的要補回哥斯拉系列,應該如何開始?

Moyashi
14 min readApr 23, 2021

--

「哥斯拉大戰金剛」(Godzilla vs. Kong)全球開畫兩個多星期,票房已接近 3 億美元,料將打破上一部「哥斯拉 II:王者巨獸」(Godzilla: King of the Monsters)3.87 億的慘淡成績指日可待。想不到怪獸特攝成了疫情下戲院的救命草,餓久了的觀眾放棄家中的網上串流,寧戴著口罩兩小時,也要入場感受怪獸對打的震撼音響。

如果你因為這一次的體驗,決定補回過去哥斯拉的電影系列,你可能發現無從入手,因為即使只計算東寶製作的正傳電影,由昭和年代至今已達 29 部。如果再計上在哥斯拉系列中出場的怪獸,如「拉頓」和「摩斯拉」等的獨立電影,數量將接近 40 部。這還未計算動畫版、荷里活版及其他客串作品。看到這裡,一般人應該已經想放棄,但如果你意志夠堅定,以下是筆者推薦的食用方式。

首先,外傳、動畫和其他怪獸的獨立電影先放一邊,以下只談正傳。雖然有幾部明確地有著先後關係,但總體而言,哥斯拉電影系列並沒有完全共通的世界觀,甚至連基本設定都會隨編劇和導演的更替而激烈變化。「哥斯拉」只是一個符號,在不同作品中的演出沒有因果關連,所以不需要堅持以放映年份順序觀看。順序看的好處是看到時代轉變的影響,以及道具演化等細節,但這些特攝宅的關心,一般人不太需要理會。

入門無論如何都必須觀看的,是經典的 1954 年「哥斯拉」(ゴジラ)以及翌年的「哥斯拉的逆襲」(ゴジラの逆襲),雖然黑白電影加上其出生年份會令很多人卻步,但當年仍未出現「怪獸特攝」這個電影類型,其本質是恐怖片,透過大規模破壞剛重建的都市來引發當時日本觀眾的恐懼感。如果不抱著對時下娛樂電影的先見,而是以欣賞文化藝術遺產的心態觀看,感覺會很不一樣。

看過頭兩集後,可以直接跳過整個昭和系列,直入平成系列。這並非表示昭和系列全部都很爛,即使以今天的眼光,當中部分集數的演出都是十分前衛的,但因為其年代限制了表現手法,觀賞門檻相對較高。所以當你完成了所有其他集數,對哥斯拉的其他面貌仍抱有強烈興趣,這才進入昭和系列也不遲。

至於為何跳過昭和系列後,是進入平成系列,而非較新的千禧系列,是因為後者的出廠時間不過是十多年前,已經開始應用 CG 技術。當時的 CG 技術還在初期階段,直觀感覺就是今天版本的劣化。相反,平成系列的主體仍然以皮套及模型拍攝,保留了作為「特攝」的粗糙感,故事相對昭和系列寫實及嚴謹,容易入口之餘,亦具有今天再難看見的特色。

千禧系列對設計細節的處理絕對比平成系列優秀,尤其「三式機龍」的設計非常經典,完全超越之前的兩個版本。然而 CG 技術的應用愈來愈多,最後一部「哥斯拉最後戰役」(ゴジラ Final Wars)幾乎都由 CG 構成,塑膠感非常重,與昭和系列拍得差的幾部一樣爛。先把千禧系列看完,或者會降低你堅持的動力。

最新那部「真.哥斯拉」(シン・ゴジラ),相信大家早就看過,筆者也曾經寫過,就不多說了。至於最新的「哥斯拉大戰金剛」,可能有人想知筆者的感想。我的確有入場貢獻票房,但只可以說 1962 年版的故事也比它好,所以就無謂另開文章談了。

昭和系列

上一篇交稿的時候,順口問了一句總編大人要不要分開幾篇簡單介紹各系列,收到的回覆是「可以」,於是接下來幾篇都是「哥斯拉電影系列建議食用方式」。一篇概述一時代系列的方式,注定不會太深入,不過讀者對象是入門觀眾,所以愈簡單反而愈好。如果是像筆者一樣全系列都看過、甚至把東寶怪獸特攝都看過的讀者,還請包涵。

哥斯拉的電影系列,大致可以分為「昭和」、「平成」及「千禧」,但平成系列第一作,其實還是昭和年間,千禧系列的首部還是 1999 年。以上的命名邏輯基本上是以整體風格劃分,更直觀是每個系列的中間都有一段空窗期,所以是後來追加的統稱,而非一開始就存在的計劃。於是要嚴格細分的話,每個時代系列也可再劃分為不同的類型。

昭和系列首兩作「哥斯拉」及「哥斯拉的逆襲」可以自成兩部曲,除了因為隔了 7 年才有下一部外,黑白的畫面、驚慄片的氛圍、加上開創歷史的性質,即使你對怪獸特攝興趣不大,這兩部作為日本電影的文化遺產,也值得一看。

「哥斯拉」除了為往後所有系列作立下「輻射恐龍登陸日本」的定式外,也是人類唯一一次以自力殺死哥斯拉,就這一點已經值得觀看。對,筆者發現原來許多人不知道,早在首作,哥斯拉就被芹澤博士用氧氣破壞素殺死,後來的都是另外一隻。至於「哥斯拉的逆襲」除了讓關西也平等地被踩爛一次外,同時也開創了怪獸間對戰的特攝傳統,往後也離不開以此為賣點。

怪獸對戰的定式,以 1962 年的「金剛對哥斯拉」迎來第一個、同時也是無法超越的高潮,筆者甚至覺得劇本比今年那部「哥斯拉大戰金剛」更出色。在此之後,每年一部的製作哲學,幾乎都是「讓新怪獸與哥斯拉對戰」以及「讓全部新舊怪獸來個混戰」。哥斯拉也漸漸從恐怖的怪物轉變成正義的使者,也會做出跳舞等人性化的動作,討好低齡觀眾的目標也愈來愈明顯。

1965 年的「怪獸大戰爭」可以看成一個轉捩點,劇中的哥斯拉做出當時流行的赤塚不二夫漫畫「小松君」裡井矢見的搞笑動作,輻射恐龍流露出明顯的人性化。1967 年的「怪獸島決戰哥斯拉之子」更明顯的向兒童觀眾靠攏,劇中安排哥斯拉多了一個的兒子「迷你拉」,親子互動取代了破壞都市的暴力畫面。

60 年代中後期開始,因為電視的普及取代了電影的市場,東寶也陷入經營困境。為了節省大廈微縮模型的製作成本,在荒地野外的戰鬥場面也漸次常見。1969 年的「哥斯拉.迷你拉.加巴拉 全體怪獸大進擊」以「小男孩發夢」的方式蒙混過關,大量重用了之前作品的鏡頭,該作也成為全系列中唯一以「不存在怪獸的現實世界」為背景的作品。

如果你真的無法忍耐連續 15 部的昭和氣息,以及愈來愈粗製濫造的生產,除了首兩作外,筆者建議可單挑以下幾部看:1971 年的「哥斯拉對黑多拉」、1974 年的「哥斯拉對機械哥斯拉」,以及翌年的昭和系列最終作「機械哥斯拉的逆襲」。

「哥斯拉對黑多拉」除了有著名的「飛行哥斯拉」場景,也是昭和系列中少見地以社會議題為主軸,講述從人為污染中誕生的怪物反噬人類。劇本脫去兒童向的節奏,也明確地出現人類死亡的場景。演出手法以今天的眼光看也非常前衛,甚至可以說有點意識流,是哥斯拉全系列中的異端作品。

有甚麼比巨大怪獸對戰更令人興奮?就是巨大機械人與怪獸的對戰。「哥斯拉對機械哥斯拉」回歸早期正統的東寶科幻特攝風格,「機械哥斯拉的逆襲」更上一層樓,對角色的情感與關係衝突有更仔細的描寫,甚至帶有少許將來平成系列的影子,明顯以成人觀眾為對象,不辱本多豬四郎作為監督的最後作品名號。

總括而言,昭和系列以兩部名留青史的驚慄電影為始,開創了各種符號語言的使用及製作方式。之後靠著「哥斯拉」的資本不斷以新角色及混戰作招徠,即使粗製濫造,也吸引了一定數目的兒童觀眾。然而電視媒體普及後,每星期安坐家中,已經能夠觀看大量的怪獸,哥斯拉的吸引力也大不如前。經過一番掙扎後,以兩部佳作收結,即使總體集數有好有差,也算是一個光彩的系列。

平成系列

距離昭和系列最終作 9 年,東寶決定重啟哥斯拉電影,但一改過去合家歡及討好兒童觀眾的風格,新系列更傾向寫實及硬核科幻。哥斯拉不再是正義的使者,而是回歸初作中害獸及災害的性質,皮套設計也變得凶猛。

相對後來的千禧系列,平成系列的 CG 應用程度很低,無論場景抑或怪獸的製作,基本上仍然是依賴光合成、模型及皮套,可以說是還未進入電腦世紀前,舊世代特攝技術的集大成。

重啟作的「哥斯拉」(1984)中,哥斯拉於 1954 年後再沒有出現,完全抹消了昭和系列歡樂的記憶,輻射恐龍重新回歸初代中巨型災難的隱喻。5 年後製作系列化,直接繼承了上一集的世界觀,直到平成系列的終結。雖然之後都維持讓哥斯拉與新怪獸對戰的定式,但劇本並沒有將貨就價。

在眾多哥斯拉電影中,平成系列的完成度最高,同時也是筆者的最愛。這系列的優秀之處,不僅是因為創立了許多革命性的概念,在後來的哥斯拉作品中一直沿用;也不僅是因為納入了時空穿梭、政府政治和戰爭歷史等元素,使劇本的深度達到千禧也不能觸及的高度;其最大的特點是,縱觀哥斯拉電影的歷史,只有平成系列擁有明確的時序關係,創造了平成哥斯拉獨特的世界觀 — — 一個有應對哥斯拉的世界性科研組織、超能力者進入實戰階段的世界,甚至可以稱為「平成宇宙」。

「哥斯拉」(1984)可以當成獨立電影觀看,因為當時並沒有所謂的「平成系列」。直到 1993 年的「哥斯拉 vs 機械哥斯拉」,原本就是計劃的系列結局。眾角色望著哥斯拉與小哥斯拉往大海離去,說牠們會永遠的等下去,直到千萬年後恐龍時代再臨,這本是一個溫暖而圓滿的收結。然而因為各種大人的理由,最後追加製作了「哥斯拉 vs 太空哥斯拉」(1994)和「哥斯拉 vs 戴斯特洛伊亞」(1995)。前者的故事變得有點支離破碎;後者雖然是傑作,讓哥斯拉在香港上陸,也創造了經典的「紅蓮哥斯拉」,但也留下了其死亡的悲劇結局。

雖然筆者強烈建議全部集數順序觀看,但只看其中一兩部 — — 例如只想一睹哥斯拉登陸香港而只看「哥斯拉 vs 戴斯特洛伊亞」,也不至於會看不懂。平成系列共享同一世界觀,作品間存在明確的先後時序,部分角色也跨集數地出場。然而每集的核心角色基本上都會換人,人物關係的連貫性並沒有高得不看過之前的作品就搞不懂的地步。

哥斯拉平成和千禧系列所有作品的上映時間都是 12 月中旬的黃金檔期,橫跨聖誕和新年,不少入場觀眾都只但求一家大小看場電影,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看過前面的系列作。所以劇本安排讓特攝宅有尋找零碎伏筆的空間,同時讓不知就裡的湊墟觀眾也可以相對上無包袱地過癮。減低縱向的連貫性,取而代之是橫向的擴展,世界觀隨著集數增加而變得多樣化,而所有面向都在哥斯拉身上收束。

當然,假如閣下對哥斯拉有興趣,除了初代兩集外,平成系列是筆者認為絕不能錯過的作品。縱觀哥斯拉電影、甚至東寶特攝,平成系列都是難以超越的名作,足以和被喻為日本特攝巔峰的「平成卡美拉三部曲」比較。

千禧系列

由 1954 年開始,哥斯拉的電影有非常多部,連哥斯拉的模樣也有很多版本。視乎作品的劇本和美術設計,輻射恐龍可以是「鬼鬼祟祟走嚟走去嗰條」,也可以是「『呀 — — 』嗰條」,而 1998 年荷里活版的「哥斯拉」就是前者。

當時荷里活版的評價兩極,雖然票房收入接近 4 億美元,但許多熟悉原版的觀眾都水土不服,甚至斷言「這不是哥斯拉」。東寶製作人富山省吾察覺世界各地群情洶湧,認為是本家推出新作的好時機,於是平成系列完結後 4 年,「哥斯拉 2000」在 1999 年 12 月 11 日以「恐怖與謎團」為題,重新定義了輻射恐龍的模樣,同時也開始了哥斯拉電影的千禧系列。

千禧系列總數只有 6 部,是三個時代中最少的。新時代新作風,此系列的女性角色以戰鬥員的身份出場,不再是等待被救的花瓶;在製作上亦放棄了平成建立的共通世界觀,除了「哥斯拉×機械哥斯拉」(2002)與「哥斯拉×摩斯拉×機械哥斯拉東京 SOS」(2003)外,故事和世界觀都是獨立的。系列中每部作品的風格都相差甚遠,如果不是因為製作年份的區隔,其差別之大,根本不足以被歸為同一系列。當中既有強調哥斯拉作為天災的恐怖,也有側重戰鬥的華麗,甚至有回到怪獸大混戰的傳統。

因為風格差異太大,所以根據個人口味,評價可以完全不一樣。機械哥斯拉的兩部創造了「三式機龍」,是歷代機械哥斯拉中設計最仔細、也是最帥氣的。首作的「哥斯拉 2000」強調「恐怖」與「解謎」的元素,寫實風格超過平成時代,不辱其開創系列的位置。

然而整體來說,如果在千禧系列中只抽一部觀看,筆者會推薦 2001 年的「哥斯拉.摩斯拉.王者基多拉 大怪獸總攻擊」,雖然乍看劇名似乎是有點令人洩氣的舊世代大亂鬥翻版,但這部事實上是哥斯拉電影史上數一數二的異端作品。導演金子修介在 1999 年剛剛拍完「平成卡美拉三部曲」,該系列被喻為日本特攝電影的顛峰。他以殘酷寫實的風格,將在昭和時代被嚴重低齡向化的卡美拉特攝,拍成即使拋開怪獸部分也具劇情深度的電影。

在「大怪獸總攻擊」中,金子修介顛覆了既有的設定和風格,摩斯拉、巴拉剛和基多拉被重新設定為日本的護國聖獸,而哥斯拉竟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亞犧牲者的怨念聚合體。於是本來只是過癮的怪獸對戰場面,被轉化成包含政治與歷史隱喻的衝突。本作是繼 1954 年後,人類第二次以自力打倒哥斯拉,但在結局中,海底殘留的心臟突然開始跳動,暗示仍未徹底死透。假如與「二戰死者怨念聚合體」的設定對讀,哥斯拉之不滅則成為有多種解讀可能性的象徵。

在千禧系列的 6 部作品中,只有「哥斯拉最後戰役」(2004)是不推薦的。該作挾帶著「哥斯拉 50 周年」的名義,不僅讓之前哥斯拉電影中大多數的怪獸出場,就連 1998 年荷里活版那條鬼鬼祟祟的輻射恐龍都有露面,更甚的是其他過去東寶特攝電影的元素也被大量置入。大堆頭與情懷大於一切,劇本反而不算驚喜,所以除了熟知作品史的特攝宅外,對一般大眾而言,本作的觀賞度只屬一般。

雖然千禧系列的風格各異,但要說共通點的話,因為已算是近年的電影,所以場景會比過去兩個系列更貼近當下,例如出現手機之類。因為技術進步,皮套的細節變得仔細,建築物破壞也更像真,但同時 CG 技術也大量引入。CG 技術一方面做到過去無法實現的鏡頭,例如在水中游動的哥斯拉、空中戰鬥的雲海,還有快速移動的怪獸,但亦令畫面變得愈來愈「乾淨」。遺憾的是千禧系列的 CG 技術對比今天,仍是強差人意的階段,所以「乾淨」得來帶塑膠感。「哥斯拉最後戰役」使用了大量綠幕,令整部電影充滿了違和感。

當日本的特攝用愈多的 CG,愈少的皮套與微縮模型,那就與歐美電影的客觀分別愈來愈模糊。正如今天荷里活的「怪獸宇宙系列」展示,要鬥 CG 技術,日本基本上是沒有勝算的。於是「日本的哥斯拉特攝」是甚麼一回事,就是下一個系列需要思考的問題了。

後記

特攝的文章可以很易寫,因為看一遍再描寫一下就一篇;特攝的文章可以很難寫,因為今天沒有多少人願意回頭去看半個世紀前的低技術電影,更遑論系統性地去閱讀。特攝的文章可以很多人看,因為當年的有趣會在今天變成獵奇;特攝的文章可以沒有人看,因為只有少眾才有興趣去了解細節。即使在日本動漫文化的評論和研究在2000年代前後冒起,特攝始終都是非主流中的非主流:做電影研究的不願碰,動漫宅也視其為異類。CUP願意讓我長期寫特攝也是個奇蹟,雖然間中不過是用特攝來抽水時事。

--

--

Moyashi

流亡廢青,專業生產二氧化碳,業餘做研究,主攻媒體、記憶與場所。